公元494年,北魏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,这标志着他领导的政治、文化、经济、军事改革,达到了一个顶峰。然而在迁都之前,孝文帝就已经废除了一些原有鲜卑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,其中就包括“西郊祭天”仪式。自此之后,这种传统拓跋鲜卑特色的祭天仪式,就消失在历史之中了。过去历史学界对于北魏的祭天仪式往往一笔带过,认为只是普通的祭天仪式。然而,搞清楚北魏“西郊祭天”到底是什么样子,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内亚人群的政治、文化构造。
近日,北京大学罗新教授以《拓跋祭天方坛上的木杆》为题,讨论了北魏西郊祭天仪式中特别“小”的一个物件——祭天方坛上插着的木杆。罗新把这些木杆回归到内亚传统的历史源流,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于中国历史中内亚传统的认识。(内亚包括欧亚大陆中部的广阔地区,罗新研究的内亚人群通常指使用阿尔泰语系的人群,鲜卑人、突厥人、契丹人、女真人、蒙古人等都属于内亚人群。)
《魏书·礼志》的记载,北魏皇帝会在每年四月初四祭天,而且在祭天的方坛之上,会立一些名为“天神主”的木杆。
“女巫执鼓,立于陛之东,西面。选帝之十族子弟七人执酒,在巫南,西面北上。女巫升坛,摇鼓。帝拜,后肃拜,百官内外尽拜。祀讫,复拜。拜讫,乃杀牲。执酒七人西向,以酒洒天神主,复拜,如此者七。礼毕而返。自是之后,岁一祭。”
“天神主”在《魏书·礼志》中又被称作“木主”:“天赐二年夏四月,复祀天于西郊,为方坛一,置木主七于上。”
“木主”、“天神主”这些名词指向的到底是什么呢?根据《周礼·春官·司巫》注,“主,谓木主也……神所馆止也。”北魏人所立的“木主”,应当就是用于祭祀的木杆。
这些木杆的在北魏祭祀中,具体的作用是什么呢?《魏书·礼志》记载过另一件事,北魏曾意外发现其先祖生活祭祀过的山洞(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),于是朝廷派遣官员前往祭祀,“敞等既祭,斩桦木立之,以置牲体而还。”在这场祭祀中,北魏官员们砍伐了一些桦木插在地上,用于放置祭祀用的牲肉,所以祭天的“木主”很可能也是同样的作用。
祭祀时把肉挂在木杆上,这在世界上不同时代很多文化中都出现过。罗新认为不需要寻找很遥远的例子,他尝试着在北魏所处的内亚的传统中,寻求这种现象的解释。研究中国历史时,多增加一种内亚的视角,不能确保是对的,但可以多一种认识历史的方式。
罗新首先介绍了蒙古人的祭祀。《蒙古秘史·卷一》记载一种名为“主格黎”(ǰügeli)的仪式,明朝人的旁译就是“以竿悬肉祭天”。此外还有“主格黎迭扯”,意为“以竿悬肉祭天处”。